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加速氣候轉型 邁向零碳臺北 臺北市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

  • 發布機關: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

承辦單位:氣候變遷管理科
發稿日期:110年10月31日
聯 絡 人:范姜仁茂專員
聯絡電話:0911-289-630
 
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正式登場,為呼應峰會減碳倡議,臺北市政府今日公布臺北市2050淨零排放路徑,為未來30年的城市轉型、脫碳樹立方針。依北市排碳結構,將推動住商、運輸、廢棄物三大部門深度減碳,採「由公而私、由內而外」原則,先由公部門示範推動,再推廣至私部門,減碳目標2030年將較2005年減碳30%,並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。

臺北市環保局指出,北市住商部門將加強建築物能效揭露、管制,每年翻修3%公有建築達最高能效標準,結合再生能源(或氫能)使用,達成零碳建築目標;運輸部門配合首都捷運環狀線的通車,加上電動/氫能車輛導入,2050綠運輸比率將達80%;廢棄物部門以全循環零廢棄為目標,2030年禁用一次性餐具和全面使用循環容器、垃圾焚化爐轉型為高效綠能發電廠,並發展綠能循環園區;2040導入碳捕捉、利用及封存技術(CCUS),最終達到廢棄物處理設施零碳排。

環保局進一步說明北市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重點包括:

一、推動智慧零碳建築

北市住商部門碳排量約佔全市總排碳量74.6%,住商建物減碳至為關鍵。市府將推動建築能效揭露制度,新、舊建築分階段揭露能效,公部門每年翻修3%既有建築提升能效,另由公部門引領示範零碳建築,社宅、公共工程、TOD/ EOD發展區採生命週期零碳設計。2040年新建築應符合最高能效等級、2050年符合零碳建築規範。

二、綠運輸極大化,2050年綠運輸比率80%

2030年完成首都捷運環狀線,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,並隨捷運路網優化公車路線,擴增共享運具、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。市府公務機車全面電動化,同時2030年電動機車占新售機車比率達35%。2040年主要幹道劃設低碳交通區,並導入氫/新能源運具,2050年95%私有運具電動化,全市劃為低碳交通區,綠運輸比率達80%。

三、住商與運輸部門導入氫能應用

國際能源署(IEA)今年對全球能源部門規劃淨零路徑中,氫能使用為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關鍵。北市參考國際趨勢,2030年前以公部門先行示範,公有建築如社宅,導入氫燃料電池應用,結合太陽光電系統作為緊急發電、建築減碳用途;運輸部門則以氫能公車或氫能公務車示範運行。北市將隨國際氫能技術的成熟與成本的降低,配合中央法令、技術規範進展,結合建置加氫站,逐步導入住商和運輸部門,作為達成零碳的最後關鍵路徑。

四、全循環零廢棄

2030年全市禁用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塑膠產品,餐飲業者全面建置循環容器。並持續推動污水下水道接管,2050年污水處理人口比率達98%。

焚化爐轉型,2030年完成第一座綠能發電廠,整合生質能發電、資源垃圾細分類,焚化灰渣水洗再利用等設施為綠能循環園區,再逐步拓展。2040年廢棄物處理設施導入碳捕捉、利用及封存技術(CCUS),進一步降低廢棄物處理碳排放,在2050年達到垃圾處理淨零排放。


除此之外需同時保護及提升碳匯,將持續加強造林增加人工林碳匯,並強化既有濕地保育,也會研議跨區合作造林以提升碳匯。

環保局長劉銘龍指出,COP26氣候峰會是COVID-19疫情後,首次召開的全球性氣候會議,其中一項重要目標是確保在本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,以控制全球升溫在1.5℃內。臺北市此次提出淨零路徑,不僅呼應國際,亦是市府的減碳指導方針,後續相關局處也將擘劃行動計畫,讓零碳臺北逐步落實。

劉銘龍強調,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並非單一城市可獨立完成,尤其北市約70%碳排放量來自電力使用,因此減碳路徑需配合中央能源轉型脫碳。更重要的是,需要市民認同淨零排放的重要性,進而改變日常行為,落實低碳生活。現階段環保局正依北市淨零排放路徑研定「臺北市因應氣候變遷碳中和管理自治條例」草案,除淨零目標入法外,亦納入路徑重要策略,會在下會期前送請市議會審議。市府後續也將視國內外減碳技術發展、法令修訂、社會與經濟發展情形,與時俱進滾動修訂階段性減碳目標與淨零路徑,最終實現零碳臺北。